2016年9月11日星期日

雙魚座最不喜歡的事?

前幾天,朋友在網絡上看到《十二星座最不喜歡的事》
問了我是雙魚後,看調查結果
“雙魚最不喜歡的事——規則”
各方的第一反應:
我:“嗯...是噢...”
朋友甲:“是咩?”
朋友乙:“反了吧!”

我本來也不太相信星座分析的
平時聽聽也罷
對於朋友對我的評價,也不是太意外
畢竟我就是表現得“遵守規則”的人
當時沒有為自己辯駁太多
老實說心裡也不是太反對這個說法
但也不完全贊同
(我通常是維持很保守的中立派)

有幾分同意,是因為自認有點墨守成規,嚴重點是故步自封、自我設限
比如別人叫我去當宿營隊輔,我卻拒絕,顯得我很不願嘗試;
或者是擅長考試,成精頗佳,這一類的人很容易被冠上“讀書仔”、“資優生”或“只遵循標準答案的無趣無方向之填鴨式產物”(相對的他們很懂得突破重重障礙、活出自我、自我意識高)
考試作答時得格外小心,答案最好出乎意料、神來一筆,否則一旦正中老師下懷,便列入標準答案的行列,打了高分就有患上“背多分症候群”的危機

有幾分否認,是因為世上規則百百款,也有雙魚(和部分人)不喜歡的規則
比如當某些規定妨礙到我時,像是申請獎助學金,要求條件一大堆我就不爽;
進電影院不能光明正大帶外食,自家賣的飲料爆米花卻貴了幾倍;
捷運站裡不能喝水等等;
一些奇怪的競賽要透過點贊,提升人氣,實質上卻沒什麼內涵,現在已見怪不怪

所謂規則,似乎不遵守就沒有意義了
但遵守又是也沒什麼損失(當然原義也是要保障權益)
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
新年不能身穿黑白衣物
七月半要守的習俗
聖誕節交換禮物

其實,遵守不也無妨?

2016年8月23日星期二

可怕的字

說完大腹便便、生兒育女這種喜慶愉悅的事
該說點駭人的

先延續上次說到的寶寶
跟大家介紹這兩個字
這是“棄”的甲骨文
左:拿著畚箕,將初生的嬰兒連血水一起倒掉(可能是套死腹中或死嬰才不得不處理掉)
右:更殘忍些,用繩索先勒死再丟棄
在物資不足、醫學不進步的年代
我們能夠理解這種變形的家庭計劃棄嬰行為
也許因嬰兒有缺憾養不活、或沒能力撫養
但看得心裡怕怕

老人也難以倖免
根據《文字的故事》作者的參考就讀:
微的甲骨文是這樣的(右圖示)
左半部的“人”因年紀大了頭髮也長了,變“老”人,跟年輕人分開
右半部的手持棍棒
不是要體罰老人,而是要棒殺老人!
這種人倫慘劇,在當時被視為一種殘酷但必要的人口控制行為







再來即將登場的是印象深刻的酷刑——醢
用於表示魚、肉等製成的肉醬
古時確實殘忍無比的酷刑——
把人殺死後剁成肉醬(或者活著弄死)
記得看香港古裝劇《封神榜》時,
伯邑考(西伯之子)激怒妲己,被商紂王所殺時用的就是醢刑
從字形來看,置於臼裡的不是食物,而是人,
活生生地被捶打死去,鮮血四濺,连骨带肉一起摏烂

犹记得,当时西伯侯卜卦已经算出儿子遭遇不幸
而妲己将“自制的妲己牌伯邑考人肉酱”献给他时
他也照吃不误,还说这肉很嫩(其实他心里知道这肉酱是怎么回事)
后来肚子痛,吐了出来
肉酱变小白兔

妲己食谱大公开:
看这张图,你会更清楚、具象化的一睹妲己牌伯邑考人肉酱独家秘制的制作流程。






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

生產指南

懷孕生子,是生物繁衍後代、傳宗接代的重大事宜
所以今天來看唐諾分享的《生產指南》

現在的小學華文課本裡,大家都看過母、女兩個字的甲骨文
雖然不太有印象,但也不陌生

兩者長得差不多
唯“母”字多加了兩點,強調胸部
可見,母女兩人有生理特徵上的分辨
女——發育未完全
母——乳房較大、乳汁充足




後來,跟從田從力的“男”人結為連理後(或不小心的意外?)
媽媽懷孕了
肚子裡除了蛔蟲外,有了小生命



如左邊的孕
小孩已成型,但不確定是男是女
古時還沒有超音波
當初畫這幅圖應該對性別有所保留










好了,身懷六甲後便是把小孩生下來
寶寶呱呱墜地,從媽媽的臀後,頭先出來的順產過程
這個字有多種版本
有的帶血水而下
有的可以看到助產士的雙手在接生
右圖所看到的,正是“毓”,而寶寶的部分則變成“育”

生產過程是緊迫刺激的
如這個“冥”
把子宮放大特寫鏡頭
助產士的雙手掰開子宮接生,以前就曉得剖腹生產了
但後來“冥”失去原意,被轉注成“不潔、死亡”的意思


生了以後,接下來就得養了
初生嬰兒沒長牙,只喝流質的母奶
所以有了媽媽給孩子餵奶的“乳”
圖中的孩子張開嗷嗷黃口的可愛模樣
激發人性母愛


 還要保護脆弱的嬰兒免於傷害
大人背著孩子的樣子
一方面也是不想小孩在地上亂爬,又髒又危險
注意看哦,右圖的左邊是個“人”
所以,背著小孩的不見得只是媽媽,
其他人如爸爸爺爺奶奶叔叔嬸嬸伯父伯母姑姑姑父......
都會湊過來照顧小孩(還有嘴,不斷地親吻小孩嫩嫩的臉頰)

當然,把小孩背起來也是擔心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
被有心的壞叔叔阿姨在街邊給擄走
右圖:大街上誘拐兒童的魔掌——俘
社會上擄人案、拐賣兒童事件層出不窮,當心為妙!


既然小孩涉世未深,不懂人心險惡
那做父母的,也就該負起教育的責任

右半邊的手高舉棍棒,小孩頭上打的叉叉被解讀成古老的打繩結技藝,概括小孩的基本教育
中國人早在三千年就進行體罰教育了

老實說,起初我看到我原以為是拿筆之類的在打勾打叉評閱,結果不是。




古時小孩不聽話要打,現在的小孩罵不得咯
最近才看了一篇文章
提到現代小孩學習意願普遍降低
其中原因是少了師長的鞭策
以前不寫功課、上課吵鬧,準被老師責備處罰

現代愛的教育口號打得響亮,孩子被念幾句,父母上門告狀,老師又遭殃
因為課業上有困難有時變成藉口、上課愛鬧是孩子樂天好動的天性
以前學生怕被老師罵,怎樣都會完成作業,現在換老師擔心被投訴,是風水輪流轉?
教育當服務業在使啊

這鐵飯碗裡,裝的是鐵砂,吃了也胃疼,只能用來練鐵砂掌了
題外話就寫到這兒
再說就扯遠了。

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色戒》

王佳芝,一位女大學生和一幫話劇社團員密謀色,並誘殺害汪精衛的漢奸手下——易先生。

女主角王佳芝,原是普通的大學生,並沒有受過特務的專業訓練。得知一位漢奸的來到香港,與團員們草草計畫之後,便加入了「幹掉易先生」的行列。一開始沒什麼殺人經驗,計畫也不周全,只知道要先接近易先生的太太,於是假扮成丈夫從商的麥太太,在麻將桌上探風聲、收集情報。

起初也挺順利的,易太太也很喜歡王佳芝,當然同時,易先生也對她有好感。憑王佳芝的演技足以接近易先生,殺了他指日可待。但事前得做一些功課,先得學會怎麼進行魚水之歡,王佳芝沒啥經驗,只好由社團其中一個有性經驗的男生跟她實際演練好幾次。

沒想到,這時易太太和易先生竟然要離開香港了。原本顧全大局,犧牲自我的王佳芝頓時大失所望,所有的努力變成一場空。人都走了,之前的犧牲算什麼呢?加上後來被易先生的手下老曹抓包、勒索,可想而知沒人會乖乖交錢了事,便打了起來。幾位大學生第一次殺人,手法拙劣,嚇著咱們的王佳芝,崩潰又絕望之下她選擇遠離這幫人,消聲匿跡了好幾年。

幾年過去,當初帶頭的鄺裕民找到了王佳芝,談起之前的計畫,說服王佳芝再次色誘易先生。她第一次和易先生發生關係時,易先生粗暴地撕毀她的旗袍然後粗暴地做那檔事,用皮帶鞭打,綁住雙手等等(根本是性虐)。完事後,易先生丟下一句「你的風衣」就離開了,這時王佳芝臉上淺淺地笑(或賤賤?總之那抹笑不單純),應該是在心想:yes!成功了第一步,或者第一次感覺被愛?!

有了第一次,接下來就好辦了。之後約出來幽會就簡單了,從不同的「體位」可看出易先生對王佳芝的信任程度,畢竟這女子也是突然冒出來的,也沒有好好查底細。前幾次的床上工作都是易先生強勢地主導,後來稍微鬆懈了。我記得後面的性愛是男下女上,易先生的臉還被王佳芝用枕頭捂住。要知道男的是漢奸,應該擔心隨時會被暗殺,就連交歡也不能有一絲放鬆(被針頭捂住可能會窒息吧,正巧之前易先生提到「妳不該這麼美」,在審問情報份子時只想到「王佳芝跟被拷問者做那檔事」而火大)。王佳芝用枕頭蓋住他的頭事,看見一把刀還是槍的,似乎想著:自己的同志被殺了,當下是最好的時機,何不現在就殺了他!但依舊沒有動手。

易先生給王佳芝一封信,原以為是重要情報,裡頭卻只放了一張名片。去了珠寶店把信交給老闆後,老闆拿出鑽石讓她挑,說是易先生要吩咐的,要給她量身訂做一枚鑽戒。這時的王佳芝及錯愕又驚喜,除了看到閃閃的大鑽,更心動的是易先生的心意和情誼。只也是為什麼後來的暗殺行動會失敗。同志們都部署好了,等他現身就一槍斃了他,結果王佳芝戴上鑽戒時心裡非常掙扎、不安。最後對易先生顫顫地說:「快走」,易先生領會了,也逃了一命。

我不懂最後同志們是不是有責怪王佳芝動了真情,毀了計劃,最後幾幕,王佳芝和鄺裕民(其實當初兩人互有好感,但男的不積極、女的不開口)望了一眼,好像說了什麼卻也沒說什麼。其實王佳芝也很可憐,她是個不多話、安靜的女生,沒有太多的意見,一切都服從計畫安排,也以大局為重。

有次跟老吳的談話中,王佳芝激動地說:你以為這陷阱是什麼?我的身子嗎?他比你們還懂的虛情假意......易先生是老奸巨猾,他可能隨時看穿王佳芝的心思和身分, 而動真情的是她。他比誰都有機會舉槍斃了易先生,可是每次都沒有,最後還讓他逃走。畢竟她是人,組織只把她當一枚可汰換的棋子,而以前是同伴寄託希望的對象,面對易先生,她獻出真心跟身體的愛人,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吧。

總是任人擺佈的王佳芝,被朋友、組織利用,而這次(買鑽戒時)唯一一次可以由自己決定,這次忠於愛情還是組織,她選了前者。也清楚後果是死路一條,易先生不會輕易放過自己,至少有那麼一次,王佳芝是為自己而做的決定。













2016年7月30日星期六

談糞

最近看了唐諾所作的《文字的故事》
第126頁提到上大號的種種“典故”
既然是日常之事,不妨來瞭解瞭解






如上圖所示,“糞”是個相當別致生動的字
由第一個字,我們可以看出下面一雙手,捧著畚箕清理,有的還拿掃帚!
至於清理什麽我是看不出來,起初應是“清掃”的意思
衹是經過後來的演變成了“糞”字,即咱們指的大便
的確,吃了“米”飯,化作便便,在“田”里方便(還能化肥,一屎二鳥)
這是美麗的錯誤,但也是挺有趣的解讀及聯想

真的意指臭臭的——“屎”
人家才是正港的排泄物
正名一下,咱們“屎”原本是長這副摸樣的

一個“人”在稀里嘩啦地拉屎
非常寫實,衹是爲何要扎馬步如厠呢?會濺得到處都是吧

另外順帶一提
既然是從後面排泄,前面的呢?
尿,其實就是換種方式罷了(右圖)
站著小便的人,
女性主義者也許會不太高興




言歸正傳,那爲何原意是清掃的“糞”
如今會跟“屎”扯上關係呢?

是由於故事的上流社會認爲成天把“屎”挂在嘴邊,不太禮貌也不文雅
於是改口,委婉地說:“就是那些你每天都要費心清掃的髒東西嘛”
久而久之,“糞”的原始含義被轉注了,之後跟“屎”并排坐,再也無分別了
隨後也有改用地點代稱“如厠”
表示完事后身心舒暢的“方便”
還有“解手”、“出恭”(古代科舉開始設有“出恭入敬”牌,考生上厠所需得領牌)......
《蠟筆小新》里百貨公司托兒中心的暗語“去十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好像“跑三點半”(去銀行)一樣

華人做事就是含蓄些,有些事不宜直説
劉墉也認爲:“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里,太直反而會造成傷害啊。”
所以就得拐個彎,旁敲側擊
就比如魚水之歡、交合、行房、做人、雲雨、入巷、炒飯用以表示性愛
駕鶴歸西、仙逝、去世、往生、與世長辭、永訣、翹辮子、蒙主召喚、駕返瑤池指死亡

當然,現代化且易懂的還有——“那個”
我記得小S蠻常用的,比如:你很那個耶!
有時候詞窮、遇到一個難以形容的情況、感受、人事物等等
“那個”能概括全部
聽的人也心領神會,但必須是有參與其中的才能瞭解
否則突然“那個”,也沒人懂
但無疑是最佳代名詞

2016年7月29日星期五

《Sepet》 單眼皮

這是馬來西亞著名導演雅思敏阿莫(Yasmin Ahmad)2005年的作品——《Sepet》( 單眼皮)

這是一個華人男子愛上回教馬來女子的故事,sepet指就是片中男主角的單眼皮。有一幕演到Orked跟朋友的男朋友吵了起來,對方譏諷她竟然去喜歡一個“單眼皮”小眼睛的華人Jason。Orked不甘示弱,批評對方崇洋媚外,長了一副外國人樣,英文卻不及格。以前峇峇娘惹也是異族通婚,爲什麽現在更人類文明了,卻抱著異樣眼光看待異族之間的愛情,反倒變得更保守封建?男女主角的母親思想開放,樂見Orkeh和Jason在一起。男主角爸爸殘疾脾氣暴躁也貌似不知情,而女主角爸爸則不太認同至終也認爲他們不適合。

可見,談戀愛本來就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族,兩個民族的事,尤其難得修成正果的時候,談婚論嫁顧慮的更多。導演由“單眼皮”開始,從人對外表的偏好,到膚色、種族的差異,乃至民族和宗教的區別,藉由愛情故事,表現了馬來西亞獨有的多元文化特性(卻往往成了阻礙)。Orked家裏從小愛看港劇和華人電影,自己也會説上幾句廣東話,讓Jason朋友初見她時感到驚訝。一開始朋友也不怎麽同意Jason跟馬來人交往,但之後卻越發欣賞Orked。

《Sepet》是一部非常有馬來西亞味道的電影,片中每個角色至少説了三四種語言以上。同時也可感受導演的幽默和揶揄。Orked跟Jason朋友交談中,説到衆人對華人和馬來人的刻板印象。

朋友:“并不是所有馬來人都懶散嘛。”
女主角回道:“That's where you were wrong. All of them (Malays) are lazy.”
*後來大馬在位最久的歷任首相馬哈迪也説了一樣的話。

還有一次是接近尾聲的地方,Orked考獲5A得到了獎學金,Kak Yam(女傭,女主角説過不可以用“servant”這個詞,尤其在媽媽面前,可見對Kak Yam的重視和愛護,更是尊重)淡淡地說:“Jason當初拿了7A。”
當中涉及到馬來西亞政府的種種行爲,政策及福利,皆出自于幫助馬來人(基本上是偏袒和包庇),如在大學和公司機構實施種族配額固打制,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差別待遇,影射馬國政府與當權者。

雅思敏導演的作品中都會融入這些馬來西亞的民族特色,强調各族和睦共處,各族文化瞭解及交流,創造和諧的馬來西亞。個人覺得“多元民族和諧共存”的議題,是大馬電影圈能活用的題材,畢竟我們就是以此聞名,而且是我們獨有的。200年的國油廣告也邀雅思敏導演執導,拍了《Percintaan Tan Hong Ming》《How do you spell Dinosaur?》元素都離不開民族團結,友情和愛情,也都是雅思敏導演下的一番苦心。

可惜一位好導演已離世。

好幾年沒看Malay Movie咯。




2016年7月25日星期一

好文分享

Evil Plans written by Hugh MacLeod

Some of Cindi's twentysomething peers raised their eyebrows a little bit, though. "Going back to waitressing? Isn't that a BACKWARDS career move?" they said.

NO, it isn't, actually, She's still young and what she's doing is consistent with what she wants to do long-term. There's no disgrace in waiting table if it's part of a long-term strategy. If she were just doing it because she had no earthly clue what else to do with her life, that would be different. But she is not. 

A motivating quote, isn't it?

Cindi used to be an ad agency in kinda design firm, which wouldn't grow anymore. The boss is suck. She loved her job, but no more. There is no reason for her to stay, so she decided to quit. Started doing something that she likes to and always wants to - work with some potential design clients, simply get a better offer and paid. Why not?

Two lessons I learnt from Cindi:
1) Never work for a company/ boss who don't appreciate your hard work and sacrifice. You deserve better.
2) Never too late to do your own thing that you love.

To me, a tutor (won't use the word "teacher") before. Now, it seems like "drifting down" and moving backwards to be a waiter? 

It's not. it's just part of my long-term Evil Plan.     

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

《XXY》我是女生,也是男生


鮮少接觸到阿根廷的電影,這一部卻也值得一看。

一個15歲的女生,同時有著兩種生殖器官。在意識到有所謂的男女之分后,開始對自己的性別和性取向感到困惑。

女孩一出生,父母便在討論要怎麽辦。想生女兒的媽媽表示:動手術把陰莖切除,以女性的身份活著。這讓我想起《霸王別姬》里,程蝶衣小時候被送入梨園時也因“多餘”的手指,遭到拒絕,後來母親忍痛割去手指,程蝶衣方能加入戲班,也因其斯文秀氣的外表得以出演旦角。前後兩者都被迫接受“女兒身”,一個在戲外,一個在戲裏。

而女孩的爸爸當初阻止給還是嬰兒的她動變性手術,要讓女孩自己選擇性別。但媽媽還是讓她服用了一些抑制雄性荷爾蒙的藥物,避免女孩身上出現男性生理特徵,至少在外人眼裏看來還不是太怪。媽媽的期許還是希望她做回“女兒”。之後找來當整形醫師的朋友到家裏,想要談談爲女兒動手術的事。媽媽在戲中顯得很積極,一方面是出於對孩子的母愛,不希望看到孩子繼續爲性別所苦,另一方面也是想滿足自己的期待。是當時醫療科技的緣故,切除陰莖比移除陰道,風險更低更簡單省事,還是在世人的觀念里,同時有著兩種生殖器官,陰莖便是多餘的?

這時,整形醫師的兒子也一起跟過來。他的出現,并沒有讓女孩產生情愫,或想要“恢復女兒身”跟他交往,反而激起了女孩心中壓抑已久的“男性”。過不久兩個人就發生了性關係,還被女孩爸爸撞見。前戲中女孩說自己“什麽都沒有”(可能因爲女孩傳統上認爲男生都喜歡胸部大、身材好的女生,自己卻不是,而且自認爲是雌雄同體的怪人)。

妙的是男生回答:“我喜歡”。這句話可以被解讀爲:女孩沒有的女性特徵,對我來説不重要,我喜歡的是女孩沒有的(男性特徵),可見男孩的性取向很大程度是同性。而戲中男孩爸爸在離開時也提過:你不想離開這裏的原因是不是因爲你喜歡上了女孩(女主角),這是好事,我還擔心你是同性戀呢!但他爸爸不知道的是,那時候的性愛,他是“受”的角色,女孩才是“攻'(女孩停止吃藥后開始變得男性化,也間接表明自己想做的是“男性”)。經歷一度的内心掙扎與矛盾后,男孩隨後也認同這種方式,向女孩坦言自己很喜歡。

整部戲中,女孩和男孩都是世人眼皮子下,無奈不幸的悲劇人物。女孩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的身份,她其實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決定自己的性別。而男孩打從一開始就是男性,他是被迫接受成爲男生的。

看似公平的,其實也不公平。

2016年7月15日星期五

數學題

7月的薪資計算:
37小時x120元=4,440元

老闆給了我4,500元,要我給他100元找零
然後給找了我60元

一開始也沒想太多
但仔細想來
好奇是怎麽算的,爲什麽老闆會找我60元?
40元到底是什麽?

假設我原有100
100+4440=最終我應該要有4540

可是實際上,我拿了老闆的4500和找的60元
加起來是4560,
欸!多的20元哪兒來的?

思前想後、左思右想

應是挺簡單的一道數學題
竟折騰了我近二十個小時
卻還沒搞懂
我太擅長複雜化了

或者,難道是老闆算錯?

2016年7月7日星期四

《ME BEFORE YOU》人性化的羅曼蒂克






















ME BEFORE YOU》(遇見你之前)


              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英國小鎮的女孩露易莎,熱衷於她小小的生活圈,但時運不濟,她家境不好,學歷不高又剛失去一份端盤子的餐廳工作,需錢孔急的她無法拒絕地接下一份並不適合她、需要細心與專業技巧的工作:照顧一名四肢癱瘓的病人。

  到了病人家中,她才發現要負責照料一名因為車禍導致全身癱瘓的年輕人威廉崔納。威廉年輕英俊,學養豐富又多金,卻因為這場車禍讓他一蹶不振,變得自暴自棄又憤世嫉俗;生性樂觀的露易莎決定讓他看見人生值得活下去的每一個美好面向,為了讓威廉重新展開笑顏,露易莎使出渾身解數,兩人都因此得到出乎意料的收穫,重新找到人生與心靈的歸屬,而這個改變是兩人始料未及的.....

多虧臉書,我才有機會看這部很多人推薦的電影。之後,我上網去看其他人的評語,一些人表示:這很賺人熱淚。一位看護如何讓決定安樂死的殘疾者重拾對生命的熱忱,這部分電影會交代,且看畫面比看文字更有趣生動,在下就省省篇幅了。

老實説,在看《ME BEFORE YOU》的同時,我一直很納悶。女主角名花有主,還跟現任男朋友約好假期旅行。雖然觀衆也看得出來,衹有對極限運動興致勃勃的男朋友期待假期的來臨,女主角聽到行程根本提不起勁,男方很顯然沒發覺女方不擅長也不喜歡這類運動。這點足以解釋,爲何兩人會越走越遠:女方追不上男方的步調,男方回過頭卻不見女方蹤影,前者失落,後者失望。

再説,女主角作爲照料男主角的看護,多數時候都是逾距越界的,亦即做得太多了。這原是愛情故事,講述的愛情卻不是女主角跟她男朋友的,而是看護和病人的(男女主角),也就是,女主角的“戀愛對象”,不是戲中的男友,而是自己照顧的病人。至始至終,女主角沒有分手,一邊跟現任男友交往,另一廂跟病人接吻。抑或,在開放的國度,一個親吻,一夜同床,其實不代表什麽?

女主角的説辭是,爲了讓癱瘓的男主角放棄安樂死的念頭,才做許多事取悅他,希望借此燃起他活下去的意志。意料中事發生,男朋友爲此不滿,女主角也不懂男朋友的不諒解,自己明明做著一件偉大的事——阻止一起自殺事件(當時女主角得知病人選擇安樂死時,說自己是在目睹一個人自殺)。我站在男朋友的立場,承認她所做的的確太多了,幾乎脫離了看護的職責,當女友全心全意投入在別的人身上,難免吃味、不爽。女友爲了在有限的時間里,讓病人改變安樂死的主意,推掉了男友的假期邀約。假設一種情況:今天另一半爲了工作,放棄跟你/妳的約會,頂多是工作狂;但若是抛下你/妳,跟其他人出去,難道不會有人懷疑這段感情關係?是否有那麽一丁點的違背職業操守與倫理呢?


這就好像是心理學上的反移情作用,助人者對案主產生了雙重關係。譬如看護和病人之間,除治療關係外多了其他關係。可能由於女主角看到病人曾經喜愛冒險刺激,如今半身不遂,心生憐憫,這是人之常情。病人的某些反應反引起了她相應的情感,便有意無意地利用他這樣的狀態來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不一定是性,也包含被認同、肯定),帶病人去旅游,被病人激勵(病人鼓勵她追求想要的生活和理想,不要太在意他人眼光,尤其是女主角愛穿黑黃條紋的褲襪,更在生日當天收到病人送的一雙褲襪作爲禮物,其動機是“單純哄她開心”還是“跟現任男友競爭,企圖得到她的芳心”,就不得而知,但顯然褲襪是送到女主角的心坎里了。)。相對的,病人也對女主角,可能多少有了移情作用,被她的開朗樂觀吸引。雙方借此滿足各自的情感。

但其實看完整部片子下來,我也不曉得女主角是否有些精神出軌,還是真的完完全全都在 幫助病人,不帶一絲其他情感(講白了就是愛意)。


總歸一句,都是人性使然。












2016年6月27日星期一

303-1

2016年6月27日

303-1
每個數字都有意義
我是這麼相信的

去年的九月份
今年的六月份
不需刻意去數日子
生活似乎一點一點地
改變
忽地,也就這麼過了一學年

有些東西沒變
有些東西變了

這種感覺挺熟悉的
只是
再也不會回來了。(難說)

致我的男舍叁叁號房壹號床


2016年6月2日星期四

相識,不相熟

記得幾年前
有一位不可愛的學妹纏著我問:
“我們是不是朋友?”
“還不是(潛台詞:以後可能會,誰知)。”
“怎麼才能成為朋友?”她擺出欠揍的臉
“呃......不懂。”
她挑起了個好問題,值得省思

當初無解
終於在最近有了一個像樣的回應

朋友的定義其實很籠統
是不具體、不明確的
且因人而異
相信你我他對於“別人能夠親近自己的距離或範圍”
概念上都有各自的界定
當然也跟“我願意跟某人透漏多少個人資訊”息息相關
是不是朋友,還得視“交情”而定

上個學期學到一個英文單字:acquaintance
- a person known to one, but usually not a close friend
很好!
找到了一個足以形容進入“朋友”之前的“階段性身份”
好的話,升格變朋友
處不來的話,則變陌生人

朋友的情誼需要一段時間建立、磨合、了解
急不來、求不來
一個學期五個月夠不?
你和他也許足矣
但我不認為

我相信對於雙方的關係進展,認知是一致的
經常一起吃飯、上課、拍攝、同寢室(看到對方的機會多過其他人)
即便如此,卻還在達到朋友的標準之下
相識,不相熟

Friend=a person attached to another by feelings of affection or personal regard
感覺要對
情感要有
個性要合
怎能隨便了事?

如果要以質問的方式“求證”
那還是朋友嗎?
我只看到彼此的尷尬
只怪當初輕易說溜嘴



 

2016年4月29日星期五

黑板的恐懼



指甲與黑板
讓人聯想到......

指甲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  刮刮
刮  刮  刮  刮  刮刮
黑板


噁心的聲音
令人躁鬱
不自覺地牙咬切齒
雙頰麻痺
胃酸翻滾
牙齒發麻

儘管
這只是我上課時無聊的想像



模仿來的恐懼

米米從小就超迷戀吸血鬼、殭屍、外星人、木乃伊、妖怪、古文明之類的搜秘,對於小男孩來說,有個不愛粉紅芭比、卻愛獵奇的老木是件值得驕傲的事,他們經常跟同學們炫耀:“我媽超酷的!她不怕鬼!”於是孩子們對於妖魔鬼怪的看法也趨向探索,而非害怕。

怪咖老木有怪咖老木的好處,我們帶出來的孩子很科學、愛求證,最重要的是不容易產生莫名恐懼,面對未知的事較偏向西方思考模式。父母可以試著把你所相信的民間傳說收起來,好比警告孩子晚上不要吹口哨,不然會有鬼;家裡不能開雨傘,不然會有鬼......孩子們的害怕有一大部分是教出來的,好比老外的禁忌不如台灣人的千分之一,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老是見鬼,總不能說因為台灣的鬼比較歹鬥陣吧?!因此我認為這與教育方式有極大的關係。

當孩子告訴我:“我的同學都好怕鬼喔!”
我問他:“你們的同學真的見過鬼嗎?”
孩子說:“沒有啊!他們只是聽說鬼很恐怖。”

米米告訴他們:“那就不需要『怕起來等』,如果鬼怪終究是恐怖的,我們就等見鬼那一天再害怕吧!”

恐懼是模仿來的,自在無畏也是。害怕是極為辛苦的情緒,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免於終身難以取下的枷鎖。

                                                                    ----------摘自《人生啊,歡迎迷路》----------

為了讓孩子早點上床睡覺,便拿妖魔鬼怪嚇他們,卻搞得孩子晚上不敢一個人上廁所;喚父母醒來陪他們去噓噓,父母嫌麻煩;尿床了又斥責孩子。這種『聽話』往往建立在『恐懼』上,父母也給自己帶來麻煩,何必,何苦呢?

真的要孩子成為男子漢或女漢子,就少拿恐怖故事嚇他們吧。

2016年3月5日星期六

成功與否

近日,SPM成績放榜
毫無意外地,有人歡喜有人憂
有人守得云開見月明
有者一片愁雲慘霧

結果適時地,就有人跳出來咆哮:
成績考那麼好有什麼用,光是有知識還不夠,社會要求的是經驗外加手腕才能如魚得水;
曾經身為普通學生的一票人,藉此鼓勵成績不好的學生,以其他方式證明自我,貢獻社會
在沒有社會期望下的孩子更沒有壓力,更有機會發揮所長......
反之,那些成績好的,一概而論皆是讀死書,未來肯定領著微薄的薪水過日子,一生安穩地為某小公司賣命
就算拿出亮眼的成績單,也因沒有特長或欠缺多種能力而遭到淘汰,只怪當初勤讀書?

努力沒有得到回報的朋友們心裡
也許因為這些話語稍稍平復些
爾後聯合那幫人
開始數落讀書人的種種不足之處
並善用社交媒體散播
對高材生的未來與前途做出預測
現下即使有出息,未來卻不見得有出路
字裡行間
語氣中
帶有不屑唾棄評批詛咒謾罵鄙視譏諷的意味
輕視蔑視好讀書的孩子
用這種方式來安慰那些後班的莘莘學子
“你看,他今日得瑟,未來還不是一生庸碌!”
於是,放牛班有了認知概念 ------- 好讀書沒前途,沒讀書好前途
借別人的前車之鑑,爭相效仿

某種程度上而言
是種荼毒、誤導
在下可不敢領教

每個人的原則、未來規劃乃至人生目標及理想不同
曾是學渣的成功人士比比皆是,
曾是學霸的失業人士隨處可見,
但請想想
一個家大業大的孩子,他可以繼承家業,他可以不靠一紙文憑
一個確立目標的孩子,他可以鑽研投入,他可以全科都不及格
一個怎樣的孩子,他就是可以以某種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相對的
一個努力求學的孩子,他曉得自己有多少籌碼
一個成績標青的孩子,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不能否認,
一些行業需要專業知識素養和證照
一些人需要靠成績申請獎助貸學金
一些人不求大富大貴但求一生平坦順遂
誰還會無知地相信:現在的時代,一份漂亮的成績就足以化為康莊大道的入門票
沒人保證
成績優越的就是人生大贏家
沒人否定
成績糟糕的未必就是大輸家
人生追求的不是分數,也並非財富而已
何以某些人卻用異樣的眼光看待這些
嚐到成功碩果的學生
他們的努力付出不該得到回報?
只因一部分的人,就砸了整個葡萄園,說別人手裡的葡萄也是酸的呢?
高材生就會溝通障礙?
那倒未必,孤僻可以是他的性格,不是缺陷
高材生沒有一技旁身?
那倒未必,學術研究就是他的興趣
一個人的成績怎麼樣
不能斷定他的未來就會怎樣
這麼淺顯易懂的道理我們都明白,不是嗎?

曾幾何時,讀好書,考好試,也飽受批評
似乎成了一件壞事?

善哉
成功與否,皆在個人修行造化
請尊重他人的追求、堅持
讀書仔和放牛班不需要被任何人指指點點

2016年1月2日星期六

都是為了240元之首次打工心得

前情提要:
我為了240元凌晨3點去打工的壯舉(對我而言)

打工內容超級簡單
簡單到我打瞌睡
原因一:睡眠不足
原因二:太單調、無趣

工作內容大致分為:

交通管制
別以為我帥氣地拿著紅色激光劍在那邊指揮
實則是個開門給貴賓的

傳道授業解惑
“廁所在貨櫃的後面”
“民眾不能進入,要停車請往前”
“九號出口,往右走就是了”
“前面有個垃圾桶”
“歹勢!這裡不能騎腳踏車”


偉大不?
一開始有事做
之後閒得打瞌睡,吹冷風
期待的便當沒有令我失望


過程中遇到兩個好人

好人甲:我住世新附近,可以順路載你回

好人乙:我家到大佳河濱公園只要5分鐘,我可以載你

謝天謝地
對我這個陌生的馬來西亞人那麼好

這樣一來應該不會像今天一樣遲到了吧
PS 公車班次少 40分鐘一趟 我只好連跑帶走地衝去 還是遲了16分鐘

都是為了240元

12月31號   晚上7點
上完課
跟朋友出去吃一盤125元的意大利面(話說台灣好多家意大利麵店)
之後買了35元的珍奶
哈拉哈拉一陣子
趕在10點回去睡覺
補足5個小時的睡眠
1月1號凌晨3點起床搭捷運
到大佳河濱公園打工

如此完美
但淪為幻想+未實行的計劃

因為跨年所以溜達到12:30點才回宿舍
梳洗一番後已是凌晨1點
躺下卻輾轉難眠睡不著
眼看已經要3點
匆匆準備去打工
幸好跨年夜捷運有開通
浩浩蕩盪地來到圓山站
卻不見公車踪影
原來公車不屑跨年
所以我只好搭11號交通工具
凌晨4點多
天色很暗   行人很少  天氣很冷
沒有網路吃到飽的我東問西問之下
終於來到目的地
很艱辛坎坷
但240元一小時的時薪高得誘人可觀


就不說前幾天
我為了跨年和打工
整整35個小時沒睡了
我的小心肝不知裂開沒